香港的海濱全長約73公里,政府在2004年表示在完成為中環繞道填海工程後,未來將不會在維港兩岸填海,之後的主要任務是優化維港海濱,以串聯整個維港海濱為目標,打造世界級的海濱。多年來,不少海濱用地已經充分開發,當中有各種公共設施、道路基建、港口碼頭等,涉及的問題相當多,要打造一條無間斷的海濱長廊實屬不易。
政府發展海濱長廊習慣的做法,是用較傳統的設計,盡量用較少的開支完成建設,之後再交由康文署管理。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缺點是海濱設計欠缺特色,建成後場地營運亦較為死板。政府亦承認,單靠傳統模式發展公眾休憩用地,難以滿足市民享用海濱的不同需要,特別是當政府在制度方面需要顧及一套既定的設計、建造和管理模式。應讓更多政府以外的機構,不論是企業或非政府組織、牟利或非牟利,直接參與發展和管理,為海濱注入多元化用途和朝氣活力。
在一些商業旅遊區,較適合私營機構的參與。相對於靜態的海濱公園,商業區的海濱更適合搭配娛樂、零售、餐飲等配套設施,一方面為遊客提供娛樂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帶動人流創造商業價值,為商業機構投標運營提供誘因。交由私營機構營運,由於涉及投資回報,一定會設法吸引市民及遊客,所以在規劃、設計、經營手法和管理上都會下工夫,更具創意、效率和靈活性。
星光大道就是較為成功的公私合營發展海濱的例子,項目最早由新世界集團投資4,000萬港元興建,負責20年的場地管理,並與電影及旅遊業界合作,將其打造為香港地標性旅遊景點。未來的西九文化區、中環灣仔海濱等較優越地段的海濱,都可以嘗試類似的公私合營模式進行規劃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