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香港經濟轉型」議案發言
經濟轉型要成功,應以本港實體經濟為基礎,結合內地與環球經濟形勢的最新變化,從轉變中尋求新機遇,通過產業多元化,令香港不同的行業走上發展的軌道。因此,我們要汲取以往的失敗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主席,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要將產業“做多做闊”,其中“做多”就是向新的範疇轉型,包括文化創意、創新科技及環保等產業;“做闊”就是要在積極轉型的同時,增加現有支柱產業的發展門類,以提升市場競爭力。所以,轉型及擴展並不存在矛盾,而且具互動的關係。
我同意單仲偕議 員關於“加強推動旅遊業,以提升香港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的修正建議,其中提到旅客的承載力,這問題近期掀起了社會爭議,政府亦表明將為旅遊業發展進行評估。無可否認,香港旅遊業正處於發展瓶頸。問題癥結是政府多年來缺乏規劃,令旅客過度集中於數個主要的核心商業區及景區,導致租金急升,影響民生;旅遊產品無新意、酒店不足,導致海外旅客比例下降。當局若因此而對訪港旅客的人次設立上限,甚至盲目以轉型的方式來解決旅客增加帶來的問題,這只是“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香港旅遊業要提高承載能力,實現旅遊產品多元化,才是發展的根本之道。
主席,為打破旅客來港只遊覽山頂、兩大主題公園等傳統景點的慣例,香港旅遊發展局去年年底成立了為數400萬元的基金,以開拓新的旅遊產品,鼓勵本地接待旅行社開發創意行程。有關做法有助吸引不同層面的旅客來港,值得支持。據瞭解,基金至今有7宗申請已批出資助,獲選的創意行程包括一程兩站的單車遊。
事實上,單車遊近年越趨普及,杭州、台灣及日本已成為單車遊的熱門地,除了以風景作賣點外,當地還在沿途提供單車停泊及維修服務站等配套設施。雖然香港於2008年敲定興建全長82公里的單車網絡主幹線,但工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加上受到附近居民反對,令進度一再拖延。雖然首階段工程可望於今年年底完成,但整個項目預計要到2019年才竣工,當局實在有需要考慮將10年的興建期縮短。
此外,近年海外積極拓展綠色旅遊,有傳媒於去年年底進行的民調顯示,有八成五受訪者願意為參與環保旅程作出額外消費。但是,本港的生態遊旅客亦只是由2004年7萬人次,增至2011年 約14萬 人次,因為政府一直強調應由業界自發開拓綠色旅遊,未有系統性的資助計劃。以西貢為例,其火山岩園區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其海鮮美食馳名中外,但旅遊配套極為欠缺,不少景點欠缺標記及介紹,交通便捷度亦不足。政府除撥款作一般性宣傳外,未見提供實質的支持,令旅遊業界不願推廣及組織旅客到當地旅遊。我建議政府對涉及綠色旅遊的產品,嘗試採取直接補貼的形式,改變以往由市場經濟主導的做法,適度有為地調整支持的策略。
離島遊是另一項值得香港開拓的特色旅遊產品,以大嶼山為例,雖然當地已有不少旅遊配套設施,而港珠澳大橋亦將於2016年建成,但政府至今仍未有清晰的發展定位,導致各相關部門缺乏統籌,直接拖慢了整個地區的旅遊發展進度。政府必須正視和設法解決有關的問題。
主席,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結果,香港於2001年的經濟規模,大約是上海的兩倍、北京的二點五倍及深圳的三倍。經過10年的發展,香港的經濟總量已被上海及北京超越,數年後甚至可能被蘇州、天津等城市超越。旅遊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強化香港旅遊業已是刻不容緩,我期望經濟發展委員會盡快提出方案,為旅遊業等相關行業制訂更實際的發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