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假期政策 (2019/01/09)

檢討假期政策 (2019/01/09)

代理主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在歷史上飽受 日本侵略之苦,長年抗戰,有賴全國人民奮起抵抗,最終戰勝日本的 軍國主義。在香港,日本於 1941 年揮軍入侵,當時守軍戰敗,香港 亦曾經歷 3 年 8 個月的苦難日子,老一輩的香港人都不會忘記這一段 耻辱。2015 年,國務院宣布將 9 月 3 日列為假期,同年立法會亦通 過就"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紀念日"一次性增加 1 天假期,以紀念中 國人民抗爭的歷史,重申反對侵略戰爭的立場,證明這一天具有紀念 的意義。當然,如果要把這一天列為法定假日,則要從長計議。

代理主席,站在市民的角度或立場,多放一天假期固然好,可以 有多一天的休息時間,把握與家人相處的機會;從旅遊業的角度,多 一天假期,"打工仔"自然可以善用假期,規劃不同的外遊路線,肯定 有助旅遊業。然而,我們身為議員,看問題需要全面,要客觀分析多 一天假期,或有議員提出把法定假日和公眾假期的日數看齊所帶來的 問題,究竟利多還是弊多呢?政府當局在檢討假期政策時,亦須檢視 現行制度是否恰當,考慮在增加假期日數後,對各行各業和香港整體 經濟帶來的影響,才能作出合理的調整,而局長剛才亦把一些問題說 得很清楚。

香港現行的假期制度是源於 1960 年代的英治時期,至今一直沿 用,即是分為法定假日和公眾假期,主要原因是當年的銀行假期(現 稱為公眾假期)未能惠及藍領工人,社會認為不公,為平衡社會的怨 氣,所以由當時開始多設一個法定假日,即勞工假期。根據勞工處的 資料,對比鄰近的經濟體中,同樣有法定假日的地區,最多的是有 13 天的泰國,其次是有 12 天的香港。即使在區內只實行一套公眾假 期的內地和新加坡,僱員亦只享有 11 天假期,較現時香港的法定假 日為少,反映現時香港的假期實際不較鄰近國家或地區遜色。

代理主席,香港的經濟主要由服務業主導,佔 GDP 的 90%以上。 根據政府於 2015 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增加 1 天法定假日後,假設 僱主會聘用替工以彌補人手不足,整體僱主便要承擔 3 億 7,000 萬元 的額外成本,如果加上近年通脹、租金及工資上升,有關的成本將會更高,服務業將會首當其衝,當中影響較大的便是與旅遊業相關的零 售、酒店和餐飲業等。

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上述 3 個行業的僱員人數為 63 萬,而 且主要是基層勞工,但凡勞工假期的政策有轉變,例如原議案和部分 修正案提出要增加的法定假日,均會對這些勞工密集的行業帶來極大 的影響。香港最新公布的失業率為 2.8%,差不多是全民就業,不少 行業均反映請人難甚至請不到人,特別是中小微企,因為他們提供的 福利和待遇不及大企業。本來輸入外勞是其中一個解決勞工短缺問題 的辦法,但每當有人提出輸入外勞的建議,往往便受勞工界及部分立 法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令政府不敢積極推行。長此下去,勞工市場人 手短缺的問題,我估計相當一段時間也解決不到。

既然企業請人難甚至請不到人,如果有人要請假,中小微企要臨 時找人頂替更不容易,即使提高薪金也不一定請到人。所以,在政府 未有紓緩人手短缺的措施或輸入外勞的情況下,貿然增加法定假日的 日數會對中小微企不利,業界想提升服務亦只會淪為空談,並降低香 港在區內的競爭力,長遠而言更會造成大集團壟斷的局面,最終受苦 的還是市民和一般"打工仔"。

代理主席,近年香港的勞工權益正在逐步改善,包括月中將落實 延長法定侍產假至 5 天、法定產假增至 14 周、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對 沖方案亦將於本年度展開立法程序。面對未來經濟環境不明朗,我希 望政府不要再對中小微企雪上加霜,在檢討法定假日及公眾假期時應 全面看問題,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才作出明智的決定。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反對原議案及各項修正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