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Starbucks)8月底在天津開設臻選旗艦店,掀起熱潮,除了品牌效應外,更多的是因為店面的建築特色。原建築物為一座歷史百年的老銀行舊址,荒廢已有十年,星巴克根據文物管理部門對銀行建築各項具體細節要求,對店內的功能進行合理布局,再聯合建築師與文物專家進行修復及裝修工程,歷時三年才告完成。歷史建築既保留了原貌,又符合星巴克的營業功能及打造個性化門店的需求,更為當地打造了新的地標和消閒好去處。
同樣的發展模式還有蘋果公司在美國華盛頓開設的卡內基圖書館門店(Apple Carnegie Library),這座圖書館於1903年開放,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但由於資金有限,缺少資源修復。蘋果為修復項目投入超過3千萬美元,讓文化地標重獲新生。除了售賣產品之外,門店定期舉行工作坊、藝術活動,將歷史建築改造為符合市民需要的公共空間。
歷史建築活化有不同的模式,傳統模式是由政府出資進行修復,再向市場出租。但這種模式往往只注重歷史建築原貌,卻忽略租用者的實際需要,香港在活化歷史建築較多是採取這類模式,所以租用者在使用時有不少限制,未能充分發揮歷史建築有價值的空間。由用家主導的修復模式的好處是政府部門只要負責對修復標準進行把關,用家可以根據需要善用店內空間,符合營業需要。香港其中一個較成功例子是深水埗美荷樓青年旅社,該項目通過政府制訂修復標準,然後進行招標修建。項目投入使用後,還設有生活館,館內展示超過1,200件藏品,以及多個複製場景,讓參觀者能夠了解香港以往草根階層的生活。所以,幫助歷史建築重生,政府可因地制宜,嘗試不同的模式,只要能打造有特色的項目,創造有價值地標,不防多考慮引入商業元素,以達致多方共贏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