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房屋政策,解決住屋問題"議案 (2021/07/14)

"改革房屋政策,解決住屋問題"議案 (2021/07/14)

姚思榮議員:

居住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一個穩定舒適的居所,是市民規劃家庭生活的基礎,所謂"安居才能樂業"。根據多間機構發表的調查報告,香港多次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香港人要不吃 不喝 20 年才能置業。

.

在 2004 年至 2020 年間,住戶收入中位數升幅只有 78%,然而同期樓價升幅達到 3.9 倍。同時,公共租住房屋("公屋")輪候時間不斷 增加。截至 2021 年 3 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公屋時間為 5.8 年, 香港人陷入了"越住越小,越住越貴"的惡性循環。

 

主 席 , 我支持謝偉銓議員的議案 , 從全面改革香港房屋政策入手,解決市民住屋問題。香港的房屋問題錯綜複雜,最難解決的是基層市民的居住問題。目前居住在公共房屋的基層市民佔香港人口 44.6%。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輪候入住公屋依然是市民解決居住的最大希望。如果幸運分到公屋,以實用面積約 300 呎計,每月租金只是 2,800 元,而且免交雜費,不用擔心大幅加租,又無迫遷壓力,住戶往往一住就是一 輩 子 。即使家庭成員有所增加 , 收入和儲蓄有所提 升,但大部分人亦不願意放棄原住公屋。原因一是如果獲調配大單位 要通過審查不容易,二是私樓太貴,居者有其屋("居屋")計劃單位供應亦有限。所以,2006 年至 2016 年間,私人樓宇的流轉率平均為 7.9%,公屋的流轉率只為 0.8%。從此可見,公屋流轉率平均等於私樓的十分之一。公屋缺乏流轉,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輪候時間越來 越長亦是意料之中。

 

主席,增加供應固然重要,但如何提升現有 120 萬個公屋單位的流轉量,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正如謝偉銓議員提出檢討公屋富戶及寬敞戶政策,並研究引入租金較高的資助出租房屋的建議,同樣值得探討。政府可以在公屋引入置換的階梯,鼓勵有意置換稍大單位的住 戶選擇。目前 當局其實 有類似機制 , 只 是 住 戶 在家庭人口數量增加 時,才可換取大單位。我認為,政府可以引入評分機制,根據住戶入住年期、人數、地點及理由等作出綜合打分,選擇一批合資格而又想 搬往面積較大單位的住戶。這些住戶在繳付租金方面,應高於目前富 戶繳付的雙倍租金。當局可以考慮把租金訂為市值租金的三分之一, 甚至更高。此舉既可在不影響公屋供應數量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公屋 家庭的居住環境,公屋家庭可以"住大啲、住鬆啲",又可以增加庫房 收入,當局何樂而不為?

 

當然,任何計劃仍然要在土地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方能實施。由於回歸初期,特區政府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隨即遭遇金融風暴,備受抨擊,所以政府改為"托市"減少土地供應,賣地不積極,連續最少 7 年時間,令香港的房屋供應長時間緊張。即使近兩屆政府已經加快 土地供應速度,然而積重難返,土地及房屋問題依然是香港難以解決 的深層次問題。雖然現時政府表示不會放棄,會設法覓地滿足現階段 及未來發展需要但我認為政府應該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