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 (2021/10/21)

《2021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 (2021/10/21)

姚思榮議員:

主席,香港人的平均壽命居於世界前列,其中一個原因 是公私營醫療系統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考慮到市民的實際需求,香 港要解決未來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仍有一段距離。政府有責任檢討 目前的政策,繼續增加資源,以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

 

近年來,公營醫院急診及門診的輪候情況十分不理想,高峰時間 要等候 5 至 6 小時以上。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更令市民難以接受,一 些專科的輪候時間更長達數年。

 

求診輪候時間過長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醫生短 缺。多年來,香港的醫生人手一直不足。根據食物及衞生局早前發表 的《醫療人力推算 2020》,醫生人手會持續短缺,預計香港在 2030 年 和 2040 年仍分別欠缺 1 610 名和 1 949 名醫生。目前香港的人均醫生 比例為每 1 000 名人口有兩名醫生,比例明顯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 例如新加坡和日本的人均醫生比例為每 1 000 名人口有 2.5 名醫生、美國 2.6 名、英國 3 名和澳洲 3.8 名。我支持政府修改條例,為引入 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一個合理途徑。

 

主席,這次審議法案,我主要關注以下數方面。第一,在條例通 過後,政府仍要適時檢討成效。醫生人手短缺的原因有多方面,而政 府修改條例的目的是希望吸引境外醫生及醫科畢業生來港執業,紓緩 香港醫生短缺的問題,但他們是否願意來港,仍是未知之數。因此, 政府別以為條例通過就能解決醫生短缺的問題,應該化被動為主動, 定期檢討條例的效果,適時作出調整。

 

根據政府推測,這次修改條例後,可在 2040 年達到每 1 000 人有 2.5 名醫生的目標,但相較英國和澳洲的人均醫生比例,此目標並不 算進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隨着人口、醫生流失率、醫療需求的變 化,我在法案委員會曾經建議,政府應該將 2040 年前按比例劃分成 不同階段,適時調整增長幅度,如果未能達到目標,便應考慮引入其 他方法,包括參照境外醫療機構的知名度及成就,考慮引入有水平的 醫生,或就讀於本地大學在內地開辦醫學院的香港學生,以及其他可 行的建議等。最終目的是香港有足夠符合水平的醫生,以滿足市民的 基本醫療需要。

 

第二,要有一套科學及公平的評核制度,令更多境外醫學院得到 認可。這項《2021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新增 了一種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的途徑。申請人須持有境外指明醫 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並已在該等醫學院所在的任何地方取得醫 生註冊資格。指明醫學院名單會由特別註冊委員會釐定。

 

未來,指明的境外醫學院是否足夠,亦是這次修例的其中一個成 敗關鍵。我認為,未來的特別註冊委員會應該持開放、公平、科學的 態度訂定這份認可醫學資格名單,以免影響成效。在回歸前,不少香 港註冊醫生都來自英聯邦國家,他們基本免試便可以取得認可資格。 隨着教育越來越普及丶資訊越來越發達,不少國家(包括內地)的醫療 及教育水平均會不斷提升,而符合香港標準的醫學院亦會越來越多。 特別註冊委員會應以客觀的態度,訂立科學及公平的評審制度,根據 實際情況甄選更多合資格的指明醫學院,令足夠的境外醫生來港。為 簡化今次修例的立法程序,我支持政府的建議,以"先訂立後審議"的 方式增加指明機構。

 

第三,要有合理機制,留住現有的醫護人員。醫管局過往 3 年的 醫生流失率介乎 4%至 6%。在 2019-2020 年度,醫管局的醫生流失率 為 5.4%,相當於 322 名全職醫生離職。人手不合理地流失,只會不斷 增加現職前線醫護人員的壓力。現時無論是急症室或病房的醫護人員 均"壓力爆煲"。醫生和護士同樣是人,身心長期受壓,當然會考慮轉 職,選擇待遇更好、更舒適的工作環境。

 

綜觀全球,各國均面對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尤其近兩年新冠病 毒病疫情蔓延,情況更為嚴重。各國均在爭奪醫生人才,例如英美澳 以"免試"政策搶奪醫生,新加坡更有四成是海外"免試"醫生,香港的 私營系統亦不斷向公營醫護人員招手。在此情況下,公營醫療系統要 採取相應措施,避免現有醫生大量流失;否則,即使增加非本地培訓 醫生入行,仍不能改善目前醫療服務不足的問題。

 

因此,政府有責任時刻檢討目前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薪酬待遇 及晉升空間,合理調配人手,令醫護人員安心工作。此外,《條例草 案》通過後,可能有不少本地醫生不了解當中的意義,甚至會感到不 滿。政府有責任做好解釋工作,讓大家明白新例只會減輕公營醫療系 統醫生的壓力,而不會對他們的發展及升遷帶來任何影響。

 

主席,今次的《條例草案》只是手段,並非最終目的。未來政府 應該多管齊下,除了善用現有公私營醫療資源外,還應繼續增建醫院、 增設更多基層醫療診所及日間照顧中心,以紓緩目前公營醫療系統的 壓力。為解決市民求診輪候時間過長及改善醫療服務,這是系統工程, 政府責無旁貸,一定要全力以赴。

 

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條例草案》及政府的修正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