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環觀全球,大部份發展中或是發達先進國家,都會將旅遊業作為拉動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原因是旅遊業確實有其他產業無法取代的好處。
主席,在香港,旅遊業作為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十多年來,雖然先後經歷過沙士、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經濟環境不景氣,但旅遊業一直能保持穩定增長。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01年至2011年十年期間,旅遊業在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增加近一倍,由2.3%上升至4.5%,平均年增長率達13.8%,兩項數字增長速度均超過其他三大支柱產業,亦遠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在帶動就業方面,十年間旅遊業的就業人數平均增長率高達8.6%,同期香港總就業人數平均增長只是2.9%。據瞭解,與本港旅遊相關行業,聘用了62萬雇員,占勞動人口六份之一。
在香港,旅遊業還是朝陽行業,亦是能夠長期紮根在香港、無法轉移的行業。相比一些傳統產業,一旦周邊有更低廉的人力、低租金成本和政策優惠,投資者就會將投資轉移,只有旅遊資源是無法帶走,一直貢獻當地經濟。
主席,環顧周邊地區,無論是澳門、台灣、新加坡還是內地,政府通過發展旅遊業拉動經濟不遺餘力,各地的旅遊部門有較大的權責負責當地整體的旅遊政策制定、旅遊業規管、統籌旅遊資源開發等一系列工作。當中與香港最大分別的是:這些旅遊部門其中一項責任是要主導、制定當地的旅遊規劃。
反觀香港,回顧十年來旅遊業的發展,較多的是依靠內地開放自由行政策,被動地的接受蜂擁而來的遊客,導致個別地區因承受能力問題而產生矛盾,甚至抗拒內地旅客。主席,不少國家地區包括歐美國家,都希望通過內地遊客拉動旅遊及經濟,但香港近期卻有聲音怕內地遊客增長過速,並引發一連串的風波。其實問題主要反映在旅客過於集中新界東北商業區及一些傳統旅遊旺區,造成租金上升、傳統老店結業、生活用品價格上升,交通秩序混亂等問題,影響了部分市民正常生活,導致民怨。如果政府能及早預計每年旅客增長的幅度,制定旅遊業的發展規劃,合理投入資源,民怨問題就不會產生。
目前,政府分管旅遊的經濟發展局較多考慮的是旅遊項目拓展、宣傳、旅遊業監管,而交通運輸問題由運輸及房屋局負責,與旅遊相關如酒店、景區用地則由發展局負責,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在同等的權責下,無一個局長有膽打破政府內部分工的壁壘,主動負責制定香港整體的旅遊規劃,令香港在旅遊業發展中,缺乏清晰的發展方向。
今日本人提出議案,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與大家一同探討香港旅遊業的未來。
旅遊規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層面包括旅遊資源的發展、交通、保育、景點及地區文化建設等,要經過時間的培育才能發揮作用。對比我們競爭對手新加坡,從一個資源匱乏、旅遊景點單調甚至是空白的城市,由一個新馬泰旅遊線路的中轉站,逐漸發展成今日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據瞭解,70年代開始,新加坡已經對旅遊業進行多次的規劃,包括定位為花園城市和著力發展現代化酒店,注資改造歷史街區及重建景點,以後差不多每十年都會發佈下一個十年的旅遊發展規劃,現在的聖淘沙島就是在規劃中擴建而成。2008年金融海嘯對新加坡經濟帶來直接衝擊,最後亦是被旅遊業收入所緩解,都是得益於旅遊規劃的結果。再看內地各省、市、地區,每五年各地會按照國家中期規劃綱要,根據各自的旅遊資源特徵,制定相應的五年甚至更長的旅遊規劃大綱,內地的旅遊發展、交通配套一日千里,貫穿始終就是他們有長遠的發展規劃。相比我們政府就顯得被動及不夠進取。
主席,在亞太地區,香港自身已具備非常優越條件,有不少著名景點,中西文化匯聚,有不同國家的美食,是著名的購物天堂。隣近珠三角及東南亞,海陸空交通便利,未來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建成後,交通網絡更為完善。除內地外,一年超過50萬的客源市場就有12個,估計未來幾年遊客量會持續增長,加上香港有完善的商業活動配套設施,無論是對內地還是海外的商務客或遊客,都有十分大的吸引力。
主席,好的資源是需要善用,否則,會造成浪費甚至被渲染成負累,香港要維持甚至超越目前的競爭優勢,政府就必須重視旅遊業,改變目前被動的局面。開放自由行已經十年,訪港遊客人數大幅增加,有項目計劃,無長遠及整體規劃,是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樽頸。
香港旅遊業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亦是政府在促進本地經濟和照顧社區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有序地擴大旅遊接待容納,令社會大眾直接得益。
要做到可持續發展,政府對旅遊業要有所承擔,有維持旅遊業作為香港支柱產業的決心,避免好事變壞事,並作出積極行動。本人建議在現有會展及旅遊業工作小組咨詢架構基礎上,成立有實際權責的跨各政策局組織,由司長主持制定長遠的旅遊規劃及時間表。有計畫有步驟地對出入境口岸設施、景點建設、交通配套(包括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旅遊資源投放、旅遊業監管、古跡及傳統節慶保護、環保教育、對外宣傳等等,作出通盤的部署及客觀評估。根據結果制定至少五年至十年為週期的旅遊規劃。在規劃過程中,希望政府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對未來遊客數量要有科學的判斷,這是我們掌握全域的關鍵。2012年訪港旅客的數字是4,860萬,以過往三年訪港旅客增長速度估算,不出5年,訪港旅客有可能突破8,000萬人次。試想,當訪港遊客達到8,000萬的時候,以我們目前的各項配套設施是否足夠?政府由現在開始如何作出適當安排?這些都是規劃的重點。
其次是要為遊客過於集中的旅遊旺區和社區作出評估,對分流遊客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香港市民及遊客在共同使用有關道路、交通、景點、購物商場等設施時能取得平衡,紓緩遊客給市民造成的不便。將大嶼山發展為旅遊島,是很好的一個方案,之前立法會已通過不備約束力的議案,希望政府能根據大家的建議盡快落實,分流旅客。
第三在推動商務旅遊方面,要注重研究香港與隣近地區差異,突出香港在區內的優勢。目前香港仍是區內最重要的會議展覽中心,根據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2012年度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會展業近幾年增長的速度開始放緩,面對內地、澳門、新加坡的競爭,政府應主動協調,發揮兩個會展中心的優勢,採取更進取的措施和發展策略,保持香港會展業在區內的領先地位。
最後,是人力資源問題。近年,來港旅遊人數持續增長,但業內普遍反映,不論是基層以至中高層的崗位都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如何讓年輕人有好的出路,各相關行業又能找到合適的人才?就需要政府擴大目前學位和職業培訓課程安排,合理地與業界需求對接。
主席,今年初特首的施政報告對旅遊方面的論述並不多,本人期望特區政府能根據香港實際情況,對未來旅遊業有更深入的探討和投入,並將制定長遠旅遊規劃納入明年初特首的施政報告內。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