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職業教育 (2015/11/12)
主席,社會上有人認為香港產業單一,所以青年人出路不足,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近數年,香港的失業率低,按理說青年人不愁出路,只要肯做,肯定找到工作,但礙於傳統觀念,一般家長在心態上對子女不是從事文職工作,感到抗拒。一些人手緊絀的行業,例如酒店、建築、物流、護理等工種,其從業員的收入並不比一般大學畢業生入職當文員為差,但一直聘不到人,可見這不是待遇和沒有出路的問題,而是觀念的問題。
在香港,青年人尋找工作、選擇事業,一般有 3種情況。第一,取得大學學位,根據其學歷希望找到相應的、有前景的文職工作;第二,參加職業訓練,得以進入相對應的行業工作;及第三,學歷不高或中學畢業後投身職場,慢慢積累工作經驗。以上3類青年人,以第一類遇到的問題最大。試想,每年有數以萬計大學畢業生,包括從海外回流者,絕大多數都希望在大企業或政府部門找到一份有前景的文職工作。然而,能夠符合他們期望的職位畢竟有限,在供求明顯失衡的情況下,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容易受到挫折,所謂“高不成,低不就”,他們本人和家長當然會感到前途暗淡,彷徨無助,甚至對社會以至政府產生怨氣。政府若以為只要滿足家長和學生的要求,不斷增加大學學位,甚至推出認受性不高的副學士學位,便可以解決學生的出路問題,是大錯特錯。增加這些學位,純粹是將青年人的出路問題往後推遲數年,他們畢業後沒有相應的職業配對,同樣會製造社會不穩的因素。
主席,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改變觀念,要打破以大學畢業論成敗的想法,同時要設法提高職業教育的認受性,這樣才能改變社會的傳統觀念,釋除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誤解和疑慮。我建議政府作一次全面調查,對近數年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和完成職業教育的畢業生進行比較,包括從畢業到能入職的時間、收入、對工作的滿意程度等,通過數據比較,讓社會對傳統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更多認識。
其次,要增加高中生對職業教育的選擇。德國、瑞士雙軌制的成功,在於學生踏入高中,即可選擇職業教育,除了每周在職業學校主修相關課程外,其他時間也要修讀基本的文、理科課程,令經過職業教育的高中畢業生的認受程度提高,跟選讀傳統大學的學生平分秋色,絕對不會給人低人一等的感覺。
目前,香港的課程以學術訓練為主,學生以升讀大學為目標。在高中階段,學生若會考成績不好,可以選擇的升學科目不多,為了有機會升讀大學,他們會勉強選讀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甚至是冷門的科目,虛度數年時光,錯過吸收知識的最佳機會,到求職時才發覺所讀學科的出路有限,令自己陷入彷徨無助的境地。隨着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因此,在大學以外推展職業教育課程,令中學畢業生有更多選擇,實在是刻不容緩。我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在各區物色一、兩間在某些科目富經驗而師資設備較合適的中學,增撥資源,幫助他們重新規劃學校的課程定位和學生入讀資格,物色對口的大學和專業學院,增加學生的升學渠道,並通過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同時,政府應探討制訂一套具認受性的制度,在中學文憑試中加入職業教育框架內的學科,增加學生的選擇。
第三,政府可以考慮針對香港具優勢、有前景的行業,設立職業教育科目,以增加畢業生的就業出路。以旅遊業為例,單單是發展大嶼山的計劃,就有機場三跑道系統、迪士尼二期、東大嶼商業區、南大嶼渡假區、博覽館二期等,這些是對物流、航空、會展、旅遊、酒店管理等方面的人手需求甚殷的項目,如有相應的職業學院,當這些項目逐步落成,便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學生自然不愁出路,企業也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才。
主席,希望通過今次辯論,能夠引起當局關注,提出切實可行的職業教育規劃。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