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增加社區設施以優化生活環境 (2016/12/08)
代理主席,隨着人口增加,各區居住環境越來越擠迫,加上市民對社區設施的期望越來越高,要求增加社區設施以優化市民的生活,是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陳恒鑌議員提出更新《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我原則上同意在規劃上作出適當調整,特別是泊車位、公眾街市、文娛及康樂場地等。同時,政府亦要注意善用各區現有環境及配套資源,在服務當區居民之餘,又能夠利用各區之間的既有資源進行互補,令市民可以跨區感受不同的地區特色。所以,我不贊成在各社區強制性執行量化的指標。如果用"一刀切"的標準來規劃社區設施,只會令各區缺乏既有特色,正如不少議員詬病各區的領展商場千篇一律,毫無特色一樣,亦容易浪費了各社區獨特的資源。
大家也知道,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環境擠迫,文娛康樂活動對市民身心健康至為重要。因此,我想集中討論規劃文康設施的原則。
首先,規劃文康設施要有全局觀念。目前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規劃每個社區的文康設施的同時,亦會根據各區不同的特色,提出一些全面性的規劃。例如,財務委員會今年 5 月通過撥款,興建接駁上水至屯門的單車徑網絡,單車徑貫通馬鞍山、沙田、大埔、粉嶺、上水、元朗至屯門,總長度達 60 公里;如果屯門至荃灣的一段稍後亦能"拍板",單車徑總長度可達 82 公里。猶記得,這段單車徑本來是分開一段段的,並無計劃連接起來;去到 2007 年,政府決定分階段把各路段貫通起來,並提升原有單車徑標準。這樣,單車徑網絡便可貫通6 區,項目對地區居民及香港市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例子說明全局觀念對民生的重要性。
其次,規劃文康設施時亦要因地制宜。政府應主動把具備條件而且有特色的地區景點和文物古蹟作全面盤點,在不影響環保及地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提升為全港具標誌性的旅遊項目,以吸引本地市民及遊客。大家也知道,在各方努力下,在 2011 年 9 月 17 日,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成為中國第二十六個世界級地質公園,亦是罕有位於國際大都會中世界地質公園。另一個例子是麥理浩徑。麥理浩徑今年獲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選為全球 20 條最佳行山徑之一。這些都是利用地區的珍貴資源作推廣而得到世人所認同。當然,我們在鼓勵市民及旅客遊覽時,亦要作合理安排,予以適當保護,否則難保有朝一日,這些榮譽也會得而復失。
最後,在推動增加地區文康設施時,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去年政府向全港 18 區區議會各撥款 1 億元,以推行社區重點項目的計劃,已邁出了重要一步。一年多以來,各區議會都根據各自實際情況提出建議,當中不乏具特色及創意的文康項目,例如北區粉嶺沙頭角行山徑、西貢橋咀島碼頭及將軍澳文物行山徑、九龍城區活化牛棚藝術村、大埔林村許願廣場、觀塘音樂噴泉等,這些項目如果能夠成功推出,使用者除當區居民外,其他地區的居民和遊客亦會有興趣參與,在豐富香港各區的康樂和旅遊元素的同時,亦有助活躍地區經濟,增加青年人的創業機會。
除了新項目外,香港各區亦有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以就近的中環、上環為例,便有禮賓府、纜車總站、荷李活道警署、元創方、甘棠第、文武廟、摩羅街等。通過漫步旅遊,市民及旅客可以了解香港更多歷史,認識香港更多旅遊資源。其實,其他地區同樣有很多值得向全港講述的故事,我認為政府應該根據各區實際情況,支持當區區議會及相關團體,發掘不同的地區主題,豐富社區文化內涵,增加市民對香港地理及歷史的認識。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原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