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議案(人力)

致謝議案(人力)

 致謝議案(人力)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去年訪港旅客人次較2011年上升16%, 近數年香港旅客人數均有兩位數字增長。隨着旅客不斷增加,近期社會開始關注本地旅遊業的承受力能否應付。特首在施政報告答問會上亦提到,未來會研究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其中需要優先探討的是景點、購物區及酒店的容量問題。

       一般認為,要紓緩旅客增加帶來的接待壓力,最直接的方法是提升各項旅遊硬件,包括開發更多旅遊點、增加酒店供應等。行政長官表示,旅遊配套的增加,需要考慮城市規劃和土地開發等因素。我想指出的是,關於旅遊業的承受力,除了要解決硬件問題外,軟件問題同樣重要。服務業的軟件提升主要依靠人力,偏偏香港目前很多行業都受制於人才荒,與旅遊業相關的範疇,包括食、住、行、娛、遊、購等行業, 都同樣出現“聘人難”的狀況。以“食”為例, 本港食肆去年首季的總收益達234億元, 較2011年同期上升6%。另一方面, 截至去年首季, 本港餐飲業的從業員人數約216 000 人, 較2011 年同期減少11 000 人; 同期餐飲業失業率是4.9%,亦較整體失業率3.4%為高。市道興旺自然對勞動力需求更為殷切,數據反映餐飲業的情況卻相反,出現“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現象。

       零售及酒店業亦是與旅遊息息相關的行業, 關乎“住”及“購”這兩大旅遊元素, 但這兩個行業亦面對人才荒。政府統計處(“統計處”)的資料顯示, 零售及酒店這兩大旅遊相關行業的人力需求在過去8年不斷上升, 升幅介乎9%至22%。現時這兩大行業有超過1萬個職位空缺亟待填補, 情況未得到改善 “食”、“住”、“購”缺人, “行”的情況亦不樂觀。旅遊巴士是旅遊服務的主要交通工具,旅遊巴司機與其他服務行業一樣,因工時長、工作壓力大, 加上公眾假期仍要上班, 即使每月工資連津貼接近2萬元,亦難以吸引青年人入行,導致近年行業面對就業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的問題。據瞭解,部分旅遊巴士公司嚴重缺乏人手,有20%的車輛因沒有司機而被擱置,間接令旅遊巴服務供應緊張,租車價格上升。旅遊業的“娛”是指表演娛樂等工作。根據統計處數字, 從事藝術、娛樂和康樂等服務業的空缺也有6 500個之多, 相對2011年的空缺數目, 增幅高達39%。

       香港旅行社超過1 600間,負責提供不同形式的旅遊服務,而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行業的特點是工作時間彈性大、服務要求高和收入不穩定,所以“聘人難”亦是業內普遍現象。很多企業老闆要靠自己參與具體業務,才能賺取微薄利潤,想擴展業務又無法聘到人。在最低工資推出後,“聘人難”的問題不但更為明顯,員工流失情況更見嚴重。

       主席,可以看到,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就業率低企,加上最低工資因素,就業市場出現工種錯配、“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問題已不是個別現象,已直接影響到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即使政府願望投放更多資源增加硬件,如果沒有足夠勞動力投身有關行業,仍難以提高本地旅遊業的容量, 無法支持旅遊業的持續發展。

       因擔心旅遊業的承受力而遏抑旅客量的增長,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消極做法。政府應以正面態度看待事情,積極研究擴大勞動力來源,尤其要吸引青年勞動力投身旅遊相關行業。事實上,本地失業率徘徊在3.3%的水平,失業人數約117 000人。其中青年失業率長期高於整體失業率,已引起社會關注。介乎15歲至29歲的青年失業人數,在去年第三季達到54 100人,相對去年第二季多出5 900人, 情況轉差。如果可以吸引他們入行, 將會是服務行業的生力軍,亦有助穩定社會。政府應增撥資源,包括優化目前個人及企業的津貼安排、加強培訓、針對行業特點進行宣傳,提高年輕人對旅遊業的興趣及對前景的信心,以吸引更多青年入行,為行業發展補充新血。如果企業招聘情況得不到改善,政府便應考慮對部分行業輸入外勞。

       主席, 我認同要關注勞工保障, 最低工資在這方面有其存在價值,但因此形成行業錯配亦是不爭的事實。相比之下,標準工時帶來的影響將更為深遠, 很可能令服務業人員流失的情況加劇, 令“聘人難”的情況雪上加霜, 間接窒礙旅遊產業的發展。施政報告提出, 將於今年首季成立標準工時專責委員會。我期望有關討論能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收集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勞資雙方都能持客觀開放的態度,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提出更能符合實際的措施,以平衡企業及員工利益, 共同為提升香港在區內的競爭力作出貢獻。

       主席, 我謹此陳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