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路(七)— 遊客的菜市場(2016/06/18)

轉型之路(七)— 遊客的菜市場(2016/06/18)

 

要了解一個城市,一定要去當地的菜市場,於是菜市場成了遊客的新寵,市場到處都有,但能成功突圍,由傳統市場轉型為熱門旅遊景點,離不開精心的包裝與推廣。

香港人熟悉的京都錦市場,已經有400年歷史,錦市場因地下水源而興起,天然雪櫃讓商戶可以保存生鮮食物。然而城市發展令水源中斷,錦市場一度被規劃重建。經過商戶們的合力抵制,成功阻止了建造大型超市的計劃,令這個有歷史和地方特色的市場得以保留。市場攤販成立商會「京都錦市場商店街振興組合」,從環境衞生、營銷宣傳各有分工,讓市場能夠跟上時代,不被淘汰,售賣品類不差於大型超市。商會每年舉辦2、3次促銷活動,吸引外來人潮。市場內感覺不到髒亂,反而整潔有序。商品包裝精美,最適合遊客採買手信。加上售賣的食品種類豐富,被譽為「京都廚房」,也成了京都必到景點之一。

首爾的通仁市場,規模和名氣雖然比不上其他觀光市場,但就勝在提供完善的顧客服務,市場多是外賣攤檔,無座位堂食。市場設立顧客服務中心,提供座位和微波爐加熱服務,遊客可以購買銅錢代幣和便當盒,在市場用代幣消費,像自助餐一樣DIY便當。銅錢代幣衞生方便,又有歷史特色,在顧客中心享用美食,避免了街頭進食的尷尬。一項投資不大卻十分貼心的服務,為通仁市場增加知名度,也為商戶帶來生意。

雖然晋升為觀光景點,這些市場卻沒有失去原來服務市民的功能,價格依然親民,亦是當地居民採買和覓食的好去處。市場還肩負起推廣當地市集文化的重任,不少觀光市場都有自己的網站和遊客中心,更開發出市場主題的文創產品。反觀香港有不少街市,但在規劃、包裝、遊客服務和宣傳推廣方面,確實落後了一大截。正在活化的中環街市,政府會否轉為擔當起推廣香港街市文化的重任呢?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