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香港──玩味工廈 (2015/10/24)

發現香港──玩味工廈 (2015/10/24)

 

  來立法會參觀過的訪客,想必對立法會綜合大樓內的藝術品印象深刻,大樓內擺設了不少本地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各異,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都由伙炭工作室起家。由於租金低廉,各地的藝術家,都與工業廠房結緣。美國紐約SoHo區,最早由藝術家工作室佔據,帶來名氣和人流,各種精品店舖進駐,最後成了餐廳、畫廊、精品店舖聚集的商業區,這種「SoHo效應」在各地反覆出現。


  和其他地方的工廠區橫向發展不同,香港的工廠垂直發展,形成獨特的工廠大廈格局。即使垂直型的工廈不利於店舖聚集,「SoHo效應」也慢慢出現,工廈內的各種店舖愈開愈大,愈開愈有型,特別適合畫廊、藝術工作坊、書店Cafe、設計家具店等需要大空間的店舖。旅發局就以「舊工業區玩出新創意」為題,推薦特色店舖和食肆,吸引遊客走入工廠區。


  北京798藝術區也是由工廠藝術村轉型而來,然而過度的商業化讓藝術區失去獨特性,不少地方模仿798模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終卻陷入同質化的惡性競爭。真正的藝術家卻無處容身,小本經營的創業者亦無法立足,藝術區失去了創意和特色,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義。香港要發展藝術區,一定要有長遠的考慮,給予年輕的創業者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要吸取其他地方的失敗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