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接受中國評論通訊社有關 "香港旅遊業路在何方?" 的訪問

2016年7月16日 接受中國評論通訊社有關 "香港旅遊業路在何方?" 的訪問

香港旅遊業路在何方?姚思榮語中評

  中評社香港7月12電(記者 莊恭誠)香港旅遊業過去一段時間不景氣,旅客人數下跌,拖累零售業表現疲弱。過往被視為其中一個最佳的國際旅遊城市的香港,究竟在旅遊業方面面臨哪些問題?未來應如何突破困局?旅遊業又對香港經濟發揮怎樣的作用?香港立法會旅遊界議員、香港中國旅行社副董事長姚思榮日前向中評社一一解惑。 


  中評社:過往香港旅遊業的發展有怎樣的背景和特點? 


  姚思榮:旅遊業本身分入境和出境兩部分,目前在香港大家可能都比較關注入境旅遊。 


  2003年開放“自由行”至今,香港旅遊業一直都是比較蓬勃的。就當時而言,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還比較側重在內地本身,如果有機會去外面旅遊,首選一般是香港、澳門。而且當時內地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出外旅遊的意欲愈來愈高,香港又得益於“自由行”開放,於是旅遊業有了十幾年蓬勃發展的時代。


  但是這十幾年來,因應旅客成倍數增長的情況,港府沒有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可以說是“吃老本”。 


  另一方面,香港旅遊能夠在內地以至國際有較大的吸引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好客之都”。香港人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是文明、有禮,很歡迎外來的遊客。香港提供的旅遊產品,在內地、海外都具有相當的信任度。 


  香港是一個“購物天堂”,給人的感覺是貨物比較齊全、價格比較便宜。而內地人民幣這十幾年的匯率,由低於港幣到如今高於港幣,到香港購物相當於有了折扣。在品質方面,香港的商品也給人感覺比較穩陣,因為香港的法制比較健全。所以當2003年內地一開放可以到香港“自由行”,到香港購物的人多了不少。 


  香港又是一個國際都會、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各方面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現代化,有自己獨特的景點,在以往上海迪士尼、長隆海洋世界未開之前,香港的迪士尼和海洋公園在全國范圍內,無論是規模還是吸引力,都排在前列。在市內的交通方面,香港亦比較方便,任何旅客只要會中文或英文,都隨時可以找到適合的交通配套。香港還是一個美食天堂,來了以後可以吃到不同的美食,更加深了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形象。 

  中評社:現時香港旅遊業面對怎樣的困境? 


  姚思榮:首先一點是“好客之都”的問題,香港過往文明、有禮、能吸引不同客源的形象受到了衝擊。在這幾年尤其是這三年內,一些政客為了選票、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採取了激烈的行動,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所謂“驅蝗行動”、反水貨客示威、“佔中”及旺角暴亂等。 


  這些事件給人一種感覺,尤其是對於內地旅客而言,覺得香港不是很安全,會受到歧視。其中一個轉折點、導火線是去年一月,有一位老人家被人踢行李箱,另外一對母子被人搜行李。再加上“驅蝗行動”、反水貨客示威等事件,引起內地社會很大的反感。 


  所以從去年三月開始,香港旅遊業的客源開始出現明顯的下滑跡象。同一時候,特區政府又宣布“一簽多行”變為“一周一行”,這也促使內地旅客產生一種負面印象,即香港市面已經有一種不那麼好客的氣氛,政府又好像很認同這種氣氛,於是更加使內地旅客感到自己不受歡迎。 


  另外,很多旅客來香港的時候,發覺遇上強迫購物的問題,不時發生旅客被欺騙的情況,部分導遊本身提供的服務亦不太理想。 


  香港這種“好客之都”的形象,隨著上述一連串事件,遭到了很負面的影響。 


  而香港的服務業面臨人手緊張的情況,包括餐飲、酒店等整體人手不足,令旅客的體驗、感受欠佳。

  再加上匯價的問題,香港這幾年一直都是高企的,有關的優勢較差,令內地旅客來香港購物的誘因變小。而且內地這幾年大力打貪,社會送禮的風氣改變了,以自用為主,購物的數量就變少了。還有一些天價購物的問題,部分旅遊零售店的銷售手法不是太老實,時有出現“斤變兩”、“百元變萬元”的情況。


  因此香港整體“購物天堂”的優勢變弱,來購物的人數變少,香港已經連續十幾個月的零售銷售數字下降,尤其是奢侈品方面的情況更為明顯。 


  在國際都會方面,香港以往的優勢在於景點的規模、獨特性等,但現時內地已迎頭趕上,價格上雙方又都差不多。如此一來,香港對不那麼臨近的內地城市的吸引力就下降了。譬如在長江以北,將來那裡的旅客要去迪士尼,就會去上海迪士尼,香港要爭取南方的旅客。又例如在廣東省,以往熱衷去海洋公園的旅客,可能會轉往橫琴的長隆海洋世界。這些都令香港的優勢慢慢減退。 


  當然香港在交通、旅遊資訊的提供、商務服務、會議展覽等方面仍有優勢。但是以會展為例,香港的場地不足,就算是較新的亞洲博覽館,也從以往有不少空檔時間,到如今慢慢全年有七成的預訂量,灣仔會展更是已經飽和。這種情況亦制約了香港發展商務客源的機遇,所以香港面臨的挑戰是相當大的。 


  中評社:未來香港旅遊業如何去轉型、升級,以應對新的挑戰? 


姚思榮:現時香港整體的旅客結構,約77%是內地旅客,約23%是海外旅客。如果再細化一點,過夜旅客中有約65%是內地旅客,35%是海外旅客;當日往返當中,內地旅客的比重更大,約超過90%。去年約6000萬訪港旅客當中,當日往返和過夜旅客約各佔55%和45%。 


  現時的重點在於,如果能將過夜旅客這一部分的比例變為60%內地旅客,40%海外旅客,會對整體香港旅遊業的結構優化有幫助。 


而在當日往返的旅客方面,不應該將其和過夜旅客的性質相提並論,兩者的消費模式不同,當日往返的旅客一般較少購買奢侈品,綜合消費能力較弱,因為是當日往返。所以應把這部分非過夜的旅客,當作一般香港消費本地者的其中一部分,這部分旅客會比一般香港市民的消費多,因為始終是從外地來的旅客,平均每人大約是2000港元。而過夜旅客的消費平均每人約7000港元。


  在“購物天堂”方面,以往內地旅客比較難去外國,因此會優先考慮香港。而現時內地不少中產可選擇的海外旅遊城市增多,外國亦放寬了對內地旅客的簽證限制,相當於內地旅客現在去外國與去香港都差不多容易,許多外國地方也很歡迎內地的中產旅客。以往這部分內地旅客來香港買奢侈品、買化妝品、買金飾等,對香港而言是很大量的收入,現在很多都轉到了海外。

  香港旅遊業的發展目標,應該是進一步發展過夜旅客,使旅客結構更趨於合理。而海外與內地之間,香港要爭取更多的海外旅客,並保持內地旅客數字不變,由此優化兩者之間的比例。如果能夠在這方面作出部署,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持續性相信會更好,就不會太過於依賴單一市場。 


  下一步針對內地旅客,香港應該發展一些自己本地的文化特色,或者本地的盛事。本地文化香港有十八區的博物館、郊野公園、沙灘、行山徑、世界地質公園、歷史遺跡等,這些是香港與內地之間最大的差異,值得去利用現有的優勢進一步發展。 


  其實只要本地香港市民喜歡去的地方,外來的遊客都會喜歡去。大家現在去外國旅行,都是想找當地人喜歡去的地方、喜歡吃的食物。因此香港也應該去突出自己本地獨特的文化特色。 


  另外香港還可以多舉辦一些盛事活動。這幾年香港不斷有許多盛事活動,傳統的有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端午龍舟、春節的花車和煙火匯演、賽馬等,中期正在發展的包括萬聖節、美酒佳餚節等,未來可進一步發展的還有單車節等。這些都會對整體香港旅遊業有幫助。 


  整體而言,赴港旅遊人數我估計在目前的平穩情況之後,將來有機會反彈。但是消費力弱的問題,香港整體的消費模式會出現轉型,而不是有些人所說的低潮之後會反彈。畢竟內地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很多年,消費模式也有轉變,而且更多外國地方都想吸引內地市場,競爭是全世界性的,內地旅客的選擇也更多。所以香港未來也要因應這種新的趨勢,在零售和旅遊產品方面有所調整,例如適當減少向旅客銷售奢侈品,而提供更多中檔的貨品,要更多從旅客實際需要的角度去思考,令香港旅遊業的轉型更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 


  至於旅遊景點方面,目前的香港迪士尼一定要擴大規模,要跟上海迪士尼有得比較,不能小太多。在競爭市場的策略上,除了做好原有的景點、擴大規模之外,也要注意市場定位,例如可以吸引更多南方、廣東以至高鐵沿線的旅客,而且要根據不同市場進行推廣,不能簡單將內地客和海外客相提並論,還應該在優惠模式方面跟香港市場對接。 


  以香港迪士尼為例,目前內地客佔41%,本地客佔39%,海外客佔20%。香港只有700萬人口,都能做到佔39%,差不多200萬人次,如果將在香港的推廣模式延伸到廣東省,當地有1億人口,市場空間就會變得很大,而非想像中那麼悲觀。但是在定位上要考慮清楚,不要針對旅客把價格拉太高,尤其目前跟上海迪士尼有比較,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香港的規模效應、新舊程度都是處於下風的。

  對於“好客之都”的問題,最近可以看到,自從今年初的旺角暴亂之後,大型的、針對內地旅客的負面情況基本已經較少發生,如果能保持下去,相信未來內地客源的情況會逐步穩定。而且當“一簽多行”取消的負面效應到今年底基本消除的情況下,預計下半年的客源情況更加會逐步趨向穩定。 


  總體而言,只要香港繼續維持以往“好客之都”的形象,在購物策略及定位上作出改變,在國際都會方面亦維持現有的優勢,同時一些景點改變策略,而港府在宣傳方面也要有所進步,不要集中在舊的景點,要多投放資源在地區特色旅遊的宣傳,改進包括WIFI、QR-CODE、街牌、交通配套點對點接駁等方面的設施,提升旅客的體驗,相信香港旅遊業的前景仍然樂觀。 


  中評社:你提到反水貨客示威等事件對香港旅遊業的負面影響。而部分參與這些示威的人士指出,外來尤其是內地旅客太多,影響到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你覺得目前赴港旅客的人數,是否超出了香港整體的承受能力? 


  姚思榮:其實這個情況往往有些誤導的成分。現時有人覺得旅客太多而受影響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新界接近邊境的地方,以及東鐵線沿線的地方,例如上水、沙田等。 


  實際上,這些可能因為旅客太多而影響居民生活的地方,是香港很少的一部分地方。如果是銅鑼灣、尖沙咀等,那些本身就是傳統旅遊區,最近旅客數字下跌,馬上可以見到的是,那些原本的旅遊區的人流量都減少了,顯得很疏落。 


  所以這種講法是被部分政治上的反對派歪曲了。 


  在某些重要節慶的日子,例如中國的春節,會出現所謂的旅客比較多的情況。除了這些時間,大部分時候並非某些人所說的那麼嚴重。而酒店本身的數量也是足夠的,現時香港酒店的入住率在八成左右,而不存在超負荷、酒店客房不足的情況。景點的入場人數現在也不是很多,以前可能說香港人去玩都要跟旅客一起排隊,現在去都不用怎麼排隊。 


  而傳統的旅遊熱點,可以增加多些類似的地方疏導旅客數量,水貨問題可以加大執法力度,避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現在邊境購物城已經準備開幕了,屆時可以分流部分影響到居民生活的旅客,緩和所謂旅客太多的情況。 


  另外還有部分地方例如土瓜灣,很多旅行團去了之後,停車位不足,會影響居民的出入,造成交通堵塞,旅客較多的時候會影響衛生。不過就這種情況而言,現時總體赴港旅行團的數量減少了,反彈的機會也很小,因為購物的模式已經改變了,所以這種情況對居民的影響不會太大,可以見到居民的反應並沒有過往那麼激烈。我也到現場看過,情況的確有改善。

  也就是說,實際香港整體的旅客數量並不是那麼緊張。另外在當日往返旅客和過夜旅客之間,目前是前者數量較多。這部分旅客不同於過夜旅客,他們不會集中去一些大型景點,而是較分散地去一個地方就離開香港了,因此不會造成旅客太多而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 


  中評社:你提到如今赴港旅客的消費模式有改變,從熱衷奢侈品到熱衷中檔的實用日用品。不過港府有一些政策例如限制奶粉出境數量,你覺得會否與這種改變趨勢相違背?會否影響香港把握這種改變帶來的機遇? 


  “限奶令”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不過我不贊成這種政策。香港作為一個自由社會,應該崇尚以往一路保持的開放型經濟,才能突出香港的優勢。如果香港有太多這些限制,對香港整體發展都是不利的。 


  一些政策也出現了倒退,包括“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發出的訊息是很負面的。 


  我希望港府在推出這些政策的時候要想清楚一點,並且要顧及香港多年來給人的感覺是一個自由經濟社會。如果出現太多這種行政手段,限制購物或者出入境的安排,對旅遊業、對香港整體形象都不是太好。 


  中評社:香港旅遊業佔香港整體經濟的比重有多大? 


  姚思榮:整體GDP佔5%,就業人口約27萬。但是這一問題還應考慮漣漪效應,不能單獨去看,即旅遊業本身之外,物流、航運、貿易、飲食、零售、酒店等行業都與旅遊業密切相關,若計算在內的話,就業人口可能超過80萬。 


  旅遊業情況一旦下跌,會對這些相關行業構成影響,所涉及的數字是相當大的。香港近期隨著旅遊業的下跌,失業人口已有上升趨勢,部分行業和從業員的收入減少,對香港經濟各方面都會有影響。 


  因此,雖然5%不是一個大數字,但實際上旅遊業真正出現下滑的時候,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是明顯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