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2013/11/13)

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2013/11/13)

2013年11月13日     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主席,香港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左右,接近全民就業,加上人口老化、出生率偏低,未來勞動力短缺問題已經是事實。綜合各方面報道,建築、飲食、安老、運輸等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的行業,已經出現難以聘請員工的情況,如不作出改善,將直接影響部分行業的發展,甚至影響香港經濟。上月,政府公布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提出擴大輸入外地勞工(“外勞”)的諮詢建議,目的是希望聽取社會不同的聲音,理性地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有工會卻不加考慮,以“會削弱本地勞工的議價能力”為由,“一刀切”反對擴大輸入外勞。我認為,單靠提高工資,不研究勞工市場失衡原因,根本無助解決部分行業動力不足的問題,相反,只會影響香港在區內的競爭力。

        香港開埠百多年,從一個漁村發展到現在的國際都會,是一塊不斷孕育商機的福地,當中的關鍵就是“人”的因素。無論是逃避戰亂而流入的商人,還是白手起家的原居民及外來的移民,以至外勞,都在不同時期以不同角色為香港的建設作出貢獻。不斷的人口流入產生不斷的商機,而不斷的商業活動擴張又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這是良性的互動關係,是香港繁榮的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故此,盲目地限制新移民及反對擴大輸入外勞,都會約束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

        主席,難以聘請員工在某程度上是好事,證明市場有活力、有需求,但如聘請不到人手,就會影響企業發展甚至導致萎縮。現時,不少僱主明白箇中道理,所以越來越多僱主注重員工的薪酬、福利、晉升、辦公的環境、培訓等,以維持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增加新員工入職的吸引力。同樣,作為員工亦要理解僱主面臨的困難,幫助企業保持發展的活力;只有業務穩定的企業,員工的“飯碗”才真正得到保護,未來工作才會有前景,勞資之間利益可說是雞與蛋的關係,缺一不可。

        因此,在勞動力緊缺的行業適當引入外勞,實質是解決香港企業及香港員工發展的問題。引入外勞除了可紓緩企業的人手壓力,亦可以釋放有潛質的本地員工,作為企業發展的後備力量,讓他們有更多發揮的機會,參與較高層次的策劃、管理工作,共同提升企業的競爭水平,從而再創造更多的職位。所以,適當增加外勞對本地人就業不是絕對的矛盾關係,而是一個良性循環。

        以護理安老行業為例,員工工作既辛苦而收入又不高,本地人尤其年青人多不願意從事。大幅度的提高薪酬吸引人入行又不實際,老人或其家人根本無法承受過高的費用,投資者亦不可能做虧本生意,最後只有“見步行步”或將業務設法北移,如情況不改善將不利安老業在香港的發展。據業界的估計,目前護理安老業仍欠缺約5 000名人手。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根據政府的數字,到了2029年,65歲以上的人士將達到200萬,安老服務的需求只會繼續增加而不會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安老行業仍有不少的發展空間,只要適當輸入外勞做基層的工作,香港的年青人只要願意學習,就有向上流發展及創業的機會,入行的人自然便會增加。如工聯會能拋開成見,從社會需求的角度考慮,讓護理安老業輸入外勞應不是禁忌的話題。

        主席,針對市場需求特點,我同意蔣麗芸議員在修正案提出的,“個別勞工持續短缺的工種,在取得勞工顧問委員會共識下推廣輸入外地勞工的安排”。為了令輸入勞工的安排更為客觀持平,我建議可針對某些勞動力極度缺乏的行業,在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現有成員的基礎上,加入數位有權威性的專業人士或學者,從不同角度共同研究該行業輸入勞工的問題。

  當前,部分行業出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這只是一個開始,估計未來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希望勞資雙方能積極面對,共商對策。只有相互理解,香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才有機會得到解決。

  主席,我謹此陳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