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政策的成效,制訂長遠體育政策 (2014/3/19)

評估'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政策的成效,制訂長遠體育政策 (2014/3/19)

評估'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政策的成效,制訂長遠體育政策 (19/3/2014)

  主席,“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發展體育事業的政策。政策需要當局認真落實具體措施及定期評估,否則只能成為一道空洞的口號。根據發展的趨勢,政府有責任完善目前的體育政策。

          大家皆知道,體育盛事化最大的得着是可以增加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國際地位,從而吸引海外遊客,帶動本地消費,有助推動體育普及化和精英化,所以很多城市均積極申辦重大體育賽事。

          上海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近年,當地先後成功舉辦多項知名國際賽事,包括F1中國大獎賽、ATP世界巡迴賽1000大師賽、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世界高爾夫球錦標賽、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環崇明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除此以外,上海還不間斷地舉辦不同的國際、國內體育賽事,2014年即將舉辦的便有100多項,其中28項是國際賽事,令上海成為國際體育盛事的焦點。

      上海成功舉辦的主要原因是得到政府積極參與,但政府主導可謂有利亦有弊。在“利”方面,是可以提供各種誘因,令賽事較容易獲得資助,而在“弊”方面,由於涉及公帑,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如政府只顧投放而不講求回報,會容易淪為花錢的黑洞。

          因此,要扶持和打造一項成功的體育盛事,政府在資助前首先要了解賽事在國際的影響力,要做好投入與回報(包括對社會整體效益)的分析,最好能物色贊助商分擔開支。如果為投入而投入,項目將難以持久。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好好汲取10年前“維港巨星匯”失敗的教訓。當然,我們亦有成功的經驗,以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為例,經歷30多年的發展,已經是香港每年一度的國際體育盛事。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2011年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共吸引21 000多名海外觀眾到場觀賽。比賽場地  香港大球場  總共可以容納4萬人,海外遊客便佔了一半以上。這些遊客平均在香港停留6天,通常會一行4人到港,人均消費超過12,000元,開支範圍除門票外還包括住宿、購物、飲食、交通等。粗略估計,海外觀眾為香港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接近3億港元,加上本地觀眾在賽事期間的消費,數字實際更高。根據2009年至2012年的年度航空預訂數據,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舉行期間的長途訪港旅客人數僅次於復活節假期及10月至11月的旅遊旺季。

          以上例子說明,香港有條件舉辦世界性的體育盛事,通過賽事吸引長途、高消費的遊客專程來港觀賞比賽,為香港帶來可觀的收益。我建議政府應該有計劃、有目標地扶植兩項至3項類似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盛事,令觀眾只要看到這些體育賽事,便會想起香港,這樣便有機會為我們帶來恆常性的旅遊收益。

          主席,隨着人口增加,社區範圍不斷擴大,政府有需要在不同的地區適當地增加體育及休閒設施,以滿足市民日常的需要。不過,我不贊成無客觀評估、無節制地投入,令設施未能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

          根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政府旗下的某些設施的使用率目前並不高。例如,在過去5年,壁球場和網球場的使用率不足六成,草地滾球場甚至不足四成。我希望政府能夠關注已投入的資源是否用得其所的問題。

          未來的啟德體育園區將設有3個場館。要知道,建設場館除需要大幅土地外,還需要龐大的建造開支,建成後還要增聘大量人手管理及維護。我建議當局在落實3個場館設施前做好建築前後的開支及收入預算,根據所得的資料,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客觀評估當區及其他地區市民使用場館的程度,務求在建成後能符合經濟及社會效益,符合香港體育界的發展需要。

          主席,我謹此陳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