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 (2014/12/05 )

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 (2014/12/05 )

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 (2014/12/05 )

  主席,香港和內地唇齒相依,自上世紀7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後,內地一直借助香港資金、信息、人才和法制等優勢,在互利的情況下在各方面得以迅速發展。經過30多年後的今天,情況有所逆轉,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香港反過來還要借助內地的資源及優勢,以吸引外資,維持經濟增長,以保持繁榮景象。目前,全世界都正在關注中國龐大的市場,設法在當中分一杯羹,這是世界潮流,但可惜的是,有人 ¾¾ 包括范國威議員和毛孟靜議員 ¾¾ 反其道而行之,不斷主張“本土主義”、“去中國化”,不斷地針對大陸遊客,針對新移民,挑動中港矛盾,不斷地製造麻煩,目的是想香港走入自我封閉的不歸路。
 
  范議員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港人優先”的議案,這次的理由不乏謬誤,讓人不禁懷疑范議員的動機何在?
 
  首先議案中提出,要“保障廣東話的法定地位”,我認為其目的是要推動本土主義,通過保障廣東話的法定地位排斥普通話和其他國際語言,將學習普通話標籤成大陸化。大家知道,香港回歸後實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除了因應與內地緊密聯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近年中國經濟崛起,不少外國人都想和中國打交道,普通話亦已經成為大家爭相學習的語言,實際上普通話已經和英文一樣成為重要的語言工具,學習中文、說普通話已經是世界潮流。香港學習普通話已經有很大優勢,從小掌握普通話成為第二語言,並不是壞事,對提升我們下一代競爭力絕對有好處,和保護本土語言並不衝突。
 
  范議員在議案措辭中又提到,要“降低現時資助大專課程招收大陸學生逾八成的比率,將本地的教育資源優先給予本地學生使用”。這一種說法明顯是誤導,目的是想挑起港人對內地留學生不滿,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目前,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政策是︰學士學位、副學位及研究院修課課程,院校可以招收的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為資助學生人數的兩成。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據,2013-2014年度,大專院校的資助學位中,非本地的學生人數只有15%。范國威議員用這種措辭,會讓人誤解成為絕大部分本地大學資助學位都被大陸學生所佔據。大家知道,在世界各地的大專學院,為提升學院在學術界中的地位,都會設法吸引外地學生,對部分優秀者提供資助,這些都是慣常的做法。事實上,大陸學生的人數這10年間上升了不少,主要是大學開辦不少自資課程,學生要繳付正常學費,部分優秀者才有機會享受政府津貼。如果將個別學系或研究院的資助比例說成普遍現象,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范議員一再用政府資助八成大陸學生之說來誤導市民,大肆鼓吹大陸學生搶佔本地教育資源,目的十分明顯。
 
  范議員就經濟發展問題提出要為自由行旅客人數設限,取消“一簽多行”,我要表示反對。要知道,自2003年內地開放自由行以來,香港無論是零售、飲食、交通、酒店等行業消費都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有助香港經濟發展,製造大量就業機會,任何限制內地旅客的信息都會令人以為香港嫌旅客過多,不歡迎遊客。大量內地旅客來香港的確影響部分地區居民生活,根本問題在於特區政府在研究擴大接待量、分流遊客,以及應付水貨客措施不足,取消“一簽多行”,甚至徵收陸路離境稅 ¾¾ 剛才單仲偕議員提到外國普遍徵收入境稅 ¾¾ 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並不可行的,因為可能會造成海關、邊境的擠塞。所以,我認為採取這些一連串的所謂措施,根本解決不了個別地區受遊客滋擾問題,只會影響香港相關的行業,影響經濟發展。
 
  主席,為香港前途着想,我希望激進的反對派議員高抬貴手,停止醜化內地和激化兩地矛盾的行為,以客觀正面的態度提出解決的辦法。任何宣揚本土主義、鎖港閉關自守的信息,根本不是在保護下一代,而是令年青一代眼光更狹窄,把自己發展空間局限在香港孤島之中。
 
  主席,我謹此陳辭,反對原議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