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保育之路—探索無限 (2018/06/18)

歷史建築保育之路—探索無限 (2018/06/18)

如何讓歷史建築歷久彌新,又能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是活化保育項目的出發點。香港雖然寸土寸金,市區面臨重建壓力,但在歷史建築的保護上仍然不遺餘力,保育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香港曾有17個保育項目獲獎。

去年,灣仔藍屋項目奪得最高級別的「卓越大獎」,屬香港首次獲得最高獎項。藍屋獲得評審會高度評價的主要原因,是在寸土寸金的市區,保留了基層社區文化和鄰里聯繫。除了體現建築的歷史價值,亦保留了社會價值。從建築本身來看,藍屋只是普通唐樓平平無奇,但它卻是石水渠街社區的標誌,用「留屋留人」保育思維,重視建築物與社區的聯繫,採用租客與原居民的共居模式,保育和延續社會價值,反映出民間團體在社區保育中的貢獻,是活化保育歷史建築的嶄新概念。

在17個獲獎項目中,4個屬於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的歷史建築,包括北九龍裁判法院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大澳文物酒店、YHA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舊大埔警署綠匯學苑。活化項目的用途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都是與非牟利團體合作,保證要有一定時數向公眾開放,以推廣民眾對歷史建築的認識。過往,有意見反映,這些歷史建築出現自辦的導賞團頻次不高,參觀人數過少等問題,隨着近年本地深度遊興起,坊間出現了不少高質素的導賞團,例如由建築師、風水師、風俗專家等帶團的主題導賞活動,受到市民和遊客歡迎。可見歷史建築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值得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未來,政府會繼續推出不同的歷史建築進行活化,不少更在鬧市旺區,例如中環街市活化項目等,相信還會有更多不同的合作經營模式賦予歷史建築新的生命,歷史建築的活化形式也會愈來愈多樣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