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議案 - 宜居城市(2018/11/09)

致謝議案 - 宜居城市(2018/11/09)

主席,房屋及土地供應不足問題一直困擾香港,是市民最關注,亦是特區政府最重視、最想解決的民生問題。近年政府一直提出各項造地、徵地方案,無奈一次又一次被反對派基於不同的理由 阻撓,或者扣上官商勾結的帽子,令大部分建議停滯不前。

政府早於1998 年提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後來在 2008 年再重新提出,但因多年來政治爭議不斷,立法會審議前期撥款時同樣困難重重,令政府至今未能正式展開收地程序。

上屆政府任內,有智庫建議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用地,但馬上 惹來各方團體反對,反對派甚至"見縫插針",鼓勵市民申請法援,提出司法覆核,企圖阻止計劃推行。

至於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大家試想想,收地、補償、重置等不但需要投入成本,更要透過公私營合作發展才能成功,可是私人農地發展項目往往被指為官商勾結,令不少閒置多年的農地無從發展。

有不少議員提出,政府應該先發展棕地,再談填海用地。此事說 起來當然容易,在實行方面卻有不少問題要解決 。 不少棕地分布零散,並非每塊棕地都有潛力作高密度的發展,零碎發展難以產生規模效益;再者,棕地大多屬私人擁有,棕地發展除了涉及收地及補償費用外,亦要為當區的寮屋居民和佔用者作合理的安置和補償。按程序 收地需時較長,開支不少,收地過程亦充滿挑戰和爭議。

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我認為該方案在 成本控制、時間性和長遠效益方面,均勝於各項現有的徵地方案。填海和基建當然涉及龐大開支,但不要忘記,填海所得的大幅土地帶來的整體效益包括賣地、稅收、商機及就業機會等,肯定比付出的資金大得多。

香港有很多填海造地的成功例子,例如中環、灣仔、尖沙咀東、 啟德機場、沙田、馬鞍山、東涌、赤鱲角機場等都是填海而來,現時 這些地方都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和金融中心地位擔當重要的角色。以鄰近的新加坡為例,其土地面積比香港小 30%,多達 22%的土地都是經由填海得來的。新加坡的國民能安居、能入住過千呎的廉價組屋、能有不同的住屋選擇,與他們有完善的長遠填海造地計劃分不開。

主席,政府建議先在交椅洲填海 1 000 公頃,期望 2032 年起分階 段完成填海後,預料可供 70 萬至 110 萬人居住,讓青年人無須再為住屋彷徨。這是務實的建議,能為市民提供更多置業機會。至於剩餘的 700 公頃,可留待進一步研究,讓大家以客觀持平的態度進行討論。大家應多收集有參考價值的數據作分析,不應先入為主而不斷批判。

香港要發展,要提升競爭力,便要靠市民支持。我希望大家將目光放遠一點,為香港經濟發展、為下一代安居樂業多提意見。當然, 政府不能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應該加快步伐切實地推行"明日大 嶼"計劃。

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致謝議案。

分享